您現(xiàn)在的位置: test4exam >> 資格考試 >> 教師資格證 >> 正文
1)教師的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 2)教師的教育專業(yè)素養(yǎng) 3)教師的人格特征 4)教師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素質
5、教師的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 1)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性知識與技能 2)了解所教學科相關的知識 3)了解學科的發(fā)展脈絡 4)了解學科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
6、教師的教育專業(yè)素養(yǎng) 1)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觀、學生觀、教育活動觀)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學科研究、教育研究)。教育觀強調教育的未來性、生命性和社會性。學生觀關注的是學生的主動性、潛在性和差異性。
7、(簡答)教師的教育能力(教師職業(yè)的特殊要求)構成 1)加工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的能力 2)語言表達能力 3)組織管理能力 4)交往能力
8、(簡答)教師的人格特征教師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師的個性、情緒、健康以及處理人際關系的品質等。教師的人格特征對學生發(fā)展起著推動作用,是素質教育的基礎。 1)積極樂觀的情緒; 2)豁達開朗的心胸; 3)堅忍不拔的毅力; 4)廣泛的興趣
9、(簡答)教師的職業(yè)道德素質: 1)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yè)(對事業(yè)) 2)熱愛學生(對學生) 3)團結協(xié)作精神(對同事) 4)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對自己)
三、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
1、師生關系:指學生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tài)度。
師生關系的內涵有二:一是角色關系,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處的地位;二是心理關系,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交往。
2、師生關系的發(fā)展:教師中心說(赫爾巴特)——學生中心說(杜威)——主導主體說
3、三種典型的師生關系模式: 1)放任型:無序、隨意和放縱 2)專制型:命令、權威和疏遠 3)民主型;開放、平等與互助
4、(填空)師生關系的表現(xiàn)形式: 1)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授受關系 2)在人格上——民主平等關系3)在社會道德上——相互促進關系(1)師生關系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人—人”關系。
5、師生關系的特點(略): 1)民主平等 2)尊師愛生 3)教學相長
6.(簡答)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師生關系包括師生倫理關系和師生情感關系
建立新型師生倫理關系,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1)樹立教育民主思想 2)提高法制意識,保護學生合法權利 3)加強師德建設,純化師生關系
創(chuàng)造新型師生情感關系,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教師要真情對待學生,關心愛護學生 2)展現(xiàn)教學過程魅力,品味教學成功的喜悅 3)完善個性,展現(xiàn)個人魅力
第六章 課 程(課程集中體現(xiàn)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
第一節(jié) 課程概述 :把課程用于教育科學的專業(yè)術語,始于英國教育家斯賓賽,他把課程理解為教學內容的系統(tǒng)組成。
我國的課程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是指為了實現(xiàn)學校培養(yǎng)目標而規(guī)定的所有學科的總和。具體表現(xiàn)為教學計劃、課程標準、教科書三種形式。狹義的課程僅指某一門學科。
一、課程的種類
制定與管理:國家課程(一級課程)、地方課程(二級課程)、學校課程
任務: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
組織核心:學科課程(以學科邏輯為中心編排的課程;赫爾巴特,斯賓塞;學校課程的基本形式:六藝;七藝);活動課程(以兒童活動為中心,杜威);總和課程(廣域課程)
表現(xiàn)形式:顯性課程(正式課程、公開課程);隱性課程(潛在課程、非正式課程)(賈克森1968《教室的生活》首次提出,是指那些難以預期的、對學生的發(fā)展起著潛移默化影響的教育因素,存在于物質、人際、文化情境中;特征:潛在性、整體性、持久性、非預期性))。
三、課程的制約因素 社會、知識(一定時代人類文化及科學技術發(fā)展水平)兒童(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能力基礎及其可接受性)
第二節(jié) 課程目的和課程設計
(一)課程目標和教育目的、培養(yǎng)目標、教學目標的關系
教育目標可分為:教育目的、培養(yǎng)目標、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
1、教育目的:國家對培養(yǎng)出什么樣的人才的總要求。它是教育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最終目標
2、培養(yǎng)目標:各級各類學校的具體培養(yǎng)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
3、課程目標:一定教育階段的學校課程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課程目標的特點:時限性、具體性、預測性、操作性。
4、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是指導、實施、評價教學效果的基本依據是師生在學科教學活動中預期達到的教學效果、標準。
(二)確定課程目標的依據: 對學生的研究 對社會的研究 對學科的研究
(三)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確立的課程目標:知識技能目標(重在基礎) 過程方法目標(重在能力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重在體驗與感受)
(一)課程設計的概念:指課程結構的編制。(二)課程設計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社會要求)合科學性(學科要求)合發(fā)展性(對象要求)(三)課程設計的基本程序:(泰勒原理的影響) 1確定教育目標、2選擇經驗 3組織經驗 4評價結果
(四)課程文件的三個層次 1、教學計劃。(強制性、普遍性、基礎性)其核心是課程設置,中心問題是開設哪些科目。2、課程標準。也稱教學大綱,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也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3、教科書。即課本,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
第三節(jié) 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
一、課程實施 1、概念:是把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是達到預期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
2、過程結構:安排課程表(原則:整體性、遷移性、生理適宜)、分析教學任務、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選擇正確的教學模式、規(guī)劃教學單元和課時、組織教學活動、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3、影響因素:課程計劃本身的特點;教師的特征;學校的特點;校外環(huán)境
二、課程評價 1、課程評價的概念: 2、課程評價的目的:改進課程、改進教學。
3、功能:診斷功能、修正功能、決策功能
4、課程評價的方法:觀察法、調查與訪談、紙筆測試、表現(xiàn)評估
5、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評價改革的要點: 1)建立旨在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 2)建立旨在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 3)建立旨在促進課程發(fā)展的評價體系 4)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
第四節(jié)國內外課程改革與發(fā)展趨勢
一、簡答國外課程改革趨勢(一)課程結構日趨合理化 (二)課程內容日趨綜合化 (三)課程形勢日趨多樣化
二、我國中小學課程的改革與發(fā)展
(一)我國原有中小學課程的弊端:課程管理僵化;課程結構不合理(科目設置太多;重學科課程,輕活動課程;重必修課,輕選修課;課時比例分配不合理);課程內容陳舊落后。
(二)簡答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轉變課程功能;調整課程結構;改革課程內容;改善學習方式;改革評價體系;改進課程管理。
(三)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趨勢 1、課程體系三級管理的趨勢 2、課程綜合化的趨勢 3、穩(wěn)定并加強基礎教育的趨勢 4、課程個性化和多樣化的趨勢 5、課程改革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趨勢
第七章教學(上)第一節(jié) 教學工作的意義與任務
一、 定義:教學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規(guī)范下,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獲得全面發(fā)展的過程。教學是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和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 特點: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根本目的。由教與學兩方面活動組成。教學在學校教育系統(tǒng)中居于中心地位。
意義 :1、教學是社會經驗得以再產生的一種主要手段 2教學為個體全面發(fā)展提供科學的基礎和實踐
3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主體,學校教育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中心
三、(簡答)教學的任務 就普通中學而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 1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發(fā)展智能、體力和創(chuàng)造才能 ;3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4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fā)展。智力屬于一般能力。
第二節(jié) 教學過程
(一)概念 :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通過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tǒng)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和體力,形成科學世界觀及培養(yǎng)良好品德、發(fā)展個性的過程。赫爾巴特四段教學法;杜威五步教學法
1、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表現(xiàn)在: (1)間接性;(2)引導性;(3)簡捷性;(4)交往性
(二)(簡答)教學過程的特點: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 2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相統(tǒng)一3教學過程中知、情、意相統(tǒng)一 4(簡答)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性相結合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組織者的地位,應充分發(fā)揮主導者的作用。2)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表現(xiàn)在:學生對外部信息具有選擇的能動性、自覺性;學生對外部信息進行內部加工時體現(xiàn)出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教學過程中,3)應建立合作、友愛、民主 、平等的師生關系。
(三) 教學過程的結構:引起學習動機;領會知識(中心環(huán)節(jié):感知和理解教材);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檢查知識。
二、教學原則: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guī)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
中學教學原則 1、直觀性原則(實物直觀和聲像直觀) :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方法;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運用語言直觀。
2、啟發(fā)性原則 :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自覺地掌握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啟發(fā)”源于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秾W記》提出:“道而夫牽,強而弗仰,開而弗達”。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fā)現(xiàn)真理!币彩菑娬{啟發(fā)教學。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 1)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2)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3)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4)發(fā)揚教學民主,形式良好的師生關系。
3、鞏固性原則 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2)通過組織復習鞏固。3)在擴充、改組、運用中鞏固知識。
4、循序漸進原則(依據:科學知識本身的特點和學生認識的基本規(guī)律) 5、因材施教原則
6、(簡答)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1引導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2重視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3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能力;4開發(fā)必要的校本教材。
教學方法的運用和改革
(一)教學方法:指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的,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采用的手段及教與學互相活動方式的總稱。教學方法既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教學方法的命名依據教學活動的外部形態(tài)
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教學的目的和任務;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學生特點;教學 時間、設備和條件等;教師業(yè)務水平、教學經驗及個性特點。
(三)中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1、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 1) 講授法 2) 談話法 3) 討論法
2、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1)演示法 2)參觀法 3)實驗法
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 1)練習法 2)讀書指導法
三、教學方法的改革與發(fā)展
發(fā)現(xiàn)法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 一般步驟:(1)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出要解決的課題;(2)學生利用提供的結構性材料,對課題進行思考加工,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3)學生驗證假設,相互交流初探成果;(4)得出原理或概念,并檢驗核實。
發(fā)現(xiàn)法的特點:1、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探究獲得經驗和知識,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進取精神;2、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處于主要地位;3、教學方法以學生獨立探究和作業(yè)為主,教師的講授、指導,學生的閱讀、練習僅為學生的獨立探索服務。
發(fā)現(xiàn)法的優(yōu)點:1、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2、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探究的習慣和能力;3、教學中多采取個人和小組形式進行,有利于因材施教;4、獲得的經驗和知識都是通過自己探索得來的,故容易理解、便于記憶。 缺陷:1、因強調學生的獨立作業(yè)和探索而不能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2、對教師的要求高,教師除了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外,還要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范例教學法 德國的瓦根舍因首創(chuàng)。特點:體現(xiàn)基本性(重視基本知識)、體現(xiàn)基礎性(重視學生實際、難易適度)、體現(xiàn)范例性(精選的知識能起示范作用,便于學生遷移)、體現(xiàn)四個統(tǒng)一:知識與德育統(tǒng)一、解決問題學習與系統(tǒng)學習統(tǒng)一、掌握知識與發(fā)展能力統(tǒng)一、主體與客體統(tǒng)一。一般沿著“個 ”——“類”——“規(guī)律和范例”——“獲得經驗實施教學”的途徑進行。
程序教學法: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一種以個體自學方式進行的教學。
分類:依據載體:機器教學、課本式程式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
依據結構:直線式(斯金納)、分支式程序(克洛德);
暗示教學法:保加利亞醫(yī)學和心理學博士盧扎諾夫創(chuàng)立,是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對學生施加影響,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的一種方法。
教學(下)
1、教學工作基本程序——備課、上課、作業(yè)的檢查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yè)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備課 1、鉆研教材:分為弄懂、吃透、內化教材三個階段。2、了解學生3、制定教學方案。包括學期(學年)教學方案;課題(單元)教學方案;課時教學方案(格式可分文字式、表格式、卡片式)。
上課 《教學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對其他各環(huán)節(jié)起支配和決定作用。
課的結構:課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和各環(huán)節(jié)展開的程序、時限及相互關系。
課的基本組成部分: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yè)。
(簡答)上好課的基本要求1、目的明確 2、內容正確 3、方法得當 4、表達清晰 5、氣氛熱烈 6、組織嚴密
試題類型一般分為供答和選答型。測驗工具能否科學、客觀、準確、真實地考查與評定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取決于測驗的效度、信度、難度和區(qū)分度。
第二節(jié) 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照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它是教學活動各要素展開運行的外部形式。 主要有:個別教學制、班級授課制、分組教學制、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
1、演變: 個別教學、班級教學(班級授課制):基本組織形式。 最早萌芽于16世紀的西歐,興起于烏克蘭的兄弟會學校。1657年,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總結后迅速推廣。在我國,1862年京師同文館率先采用,1903年《葵卯學制》確立。
(簡答)主要優(yōu)缺點:1)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yǎng)人才;2)有利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3)有利于發(fā)揮班集體的教育作用;4)不利于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5)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特長和發(fā)展個性;6)容易肢解知識的整體性,導致理論脫離實踐。
2、分組教學制 分組教學是根據學生的能力或學習成績編班進行教學。一般有兩大類:外部分組和內部分組。外部分組是重新編班,內部分組是班內分組。
3、道爾頓制 美國教育家帕克赫斯特1920年于馬薩諸塞州道爾頓中學創(chuàng)設。目的在于廢除傳統(tǒng)的由教師系統(tǒng)講授的班級授課制,而代之以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學。
4、設計教學法 杜威首創(chuàng),后來由他的學生克伯屈改進并推廣。
5、教學策略是指為達到某種預測效果,完成教學任務,而在對教學活動進行調節(jié)和控制的一系列執(zhí)行方案。確定教學策略的關鍵是優(yōu)化教學活動的程序;咎卣 1、 指向性; 2綜合性; 3、可操作性; 4、靈活性
6、教學策略主要類型可分為內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綜合型四種。
內容型策略 是指教師圍繞學習內容這個中心而形成的教學策略。它包括結構化策略和問題化策略兩種。問題化策略強調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形式型策略(肯普提出) 形式策略是以教學組織形式為中心的教學策略。主要有集體教學形式、個別學習形式、小組教學形式。
第九章 德育
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運用德育規(guī)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等方面施加積極影響的教育活動。從形式上說,德育通常包括家庭德育、學校德育和社會德育等。從內容上說,一般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健教育。
2、德育是培養(yǎng)學生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活動。
3、德育的意義1德育是社會主要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和保證2德育是中學生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3德育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條件和保證
4德育的目標的概念:通過德育活動是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發(fā)展上達到總體規(guī)格的要求。
5、(簡答或填空)制定德育目標的主要依據:時代與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傳統(tǒng);受教育者思想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及心理特征。
3、我國德育的目標:初中階段德育目標的要求: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2.道德行為方面的基本要求。3.個性心理素質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6、德育內容是指實施德育工作的具體材料和主體設計,是形成受教育品德的社會思想政治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的總和,是德育日標在德育活動中的具體化.他其有規(guī)定者學生發(fā)展的政治方向和應掌握的思想觀點與道德規(guī)范。
7、確定德育內容的依據1、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標2、學生的年齡特征3、時代特征和學生品德實際
8中學德育的內容:1、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國家的政策法規(guī)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時事政治教育等。)2、思想教育(人生觀、世界觀以及相應思想觀念方面的教育。內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的的教育,革命傳統(tǒng)和革命理想教育,勞動教育,自覺紀律教育等。)3、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個性培養(yǎng)及社會公德的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預防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產生,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
9、心理健康教育概念:是指通過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訓練,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的發(fā)展。
10、心理輔導的方式:個別心理輔導;團體心理輔導。
1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務:對心理健康的學生而言,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預防心理疾病的發(fā)生。
12、對心理障礙的學生而言,排除心理障礙,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3、針對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
心理輔導的內容:1、學習心理輔導:一是聽課方法的輔導;二是學習方法的輔導。2、生活心理輔導:一是生活習慣的輔導;二是娛樂方式的輔導;三是消費方式的輔導;四是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五是人際交往的輔導。3、擇業(yè)心理輔導。
14、德育過程的概念:即思想品德教育過程,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雙方借助德育內容和方法進行施教傳道的一種活動過程。
德育過程的結構是指德育過程中不同質的各種要素的組合方式。
15、德育過程的結果和矛盾:1、德育過程的結構:由受教育者,教育者,德育內容和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因素構成。2、德育過程中的矛盾:基本矛盾是社會通過教師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與學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這是德育過程中最一般、最普通的矛盾。也是決定德育過程本質的矛盾。
16、(簡答)德育過程的規(guī)律:(一)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tǒng)一發(fā)展的規(guī)律。(二)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規(guī)律(三)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guī)律(四)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規(guī)律。
17、知(道德認識),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為)是構成思想品德的四個基本因素。他們之間各有自己的特點和作用,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道德行為受道德認識,情感和意知的支配,調節(jié),同時影響道德認識、情感和意志。
18、知、情、意、行之間的關系:道德認識是基礎,道德行為是關鍵。
19、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規(guī)律:1、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會交往中形成發(fā)展的。2、德育過程中的活動和交往的特點:引導性、目的性、組織性;內容、形式多樣性、對象的局限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20德育過程既是社會道德內化為個體思想品德的過程,也是個體思想外化為社會道德行為的過程。
21要實現(xiàn)矛盾想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轉化,最根本的就是受教育者思想內部矛盾的轉化。
22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教育任務,自行實現(xiàn)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的活動。
23德育原則的概念: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是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他概括了德育實踐,的寶貴經驗,反映德育過程的規(guī)律。
24、我國中學德育的基本原則:1、導向性原則2、正面教育原則3、知行統(tǒng)一原則(基本要求:一是聯(lián)系實際,講清理論。二是組織實踐活動,隱去分析到學生、評價、解決實踐中的德育問題。三是教育學生要言行一致、知行統(tǒng)一。)4、(論述)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相結合(含義:在進行德育時,把尊重、信任、愛護學生與合理嚴格地要求相結合的德育原則;疽螅阂皇且鹬、信賴、愛護學生。二是要根據學校德育任務和學生現(xiàn)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確具體的、序列化的德育要求。三是把尊重愛護學生與嚴格要求結合起來。)5、因材施教原則6、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基本要求:一是校內各方面的教育影響要協(xié)調一致。二是統(tǒng)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三是要加強德育的計劃性。)
25、(論述)正面德育原則基本要求(以說理疏導的方式):一是堅持正面說理,疏導思想,以理服人。二是樹立先進典型,利用榜樣教育應到學生進步。三是一表揚、鼓勵為主,批評、出發(fā)為輔。四是正面教育要與紀律約束結合起來。
26、(簡答)德育的途徑:1思想品德課余其他學科教學(這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系統(tǒng)的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2學生會、共青團組織的活動3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4社會實踐活動(勞動、社會公
Copyright ©2013-2015 江浙滬招生考試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蘇州市姑蘇區(qū)閶胥路483號(工投創(chuàng)業(yè)園) 電話:0512-85551931 郵編: 214000
郵箱: [email protected] 版權所有:蘇州邁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蘇ICP備15050684號-2